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公告 > 科技动态 >

关于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的建议

作者:admin|来源: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时间:2020-04-29|浏览次数: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全市6+3”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企业在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等方面遇到了很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一是核心技术缺失。全市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6户,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11%多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二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全市569户规上企业,拥有从业人员12.15万人,其中:直接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高层次人员2200人,仅占职工总量的1.8%,企业高层次科研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养不起现象普遍存在。研发机构设置率低。全市依托企业建设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4家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建设国、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建设有政府部门认定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规上企业总量的12%四是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少。全市有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上企业总量的比例为18.1%,排名全省市(州)第7位。五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国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全市规上企业2018年研发费投入6.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0.55%,远远低于3%六是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弱。财政科技投入不足。2018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全国平均2.76%、四川1.52%、达州仅0.37%,达州企业项目研发费94%以上靠企业自筹。金融机构支持少。由于创新过程风险大、周期长,银行基本不愿贷款支持。风险投资机构介入少。省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达投资少,研发项目融资难。七是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少。全市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的企业仅占规上企业的1/5企业对高等院所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持怀疑态度,不愿投资;企业对高等院所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有相当难度的项目,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投资。八是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现有的科研服务中介机构少、规模小、设施差,严重缺乏既懂技术、又了解产业和市场的高层次服务人才,在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九是部分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是操作程序比较复杂,在财务单独核算和研发费用归集方面耗时费力,多数企业无积极性,选择放弃。

建议:

(一)壮大科研人才队伍

创新引人留人方式。同等工资待遇,科技人才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虽然那里消费高,但事业前景大,可选择机会多。达州企业即使提高待遇,也很难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为破解这一难题,鼓励企业在成都、重庆等省内外发达地区建设研发机构,以待遇略高于当地同行的标准引进、留住高层次科研人才。

建立企业主导的引才用才机制。整合政府各类人才计划和资金,推动人才引进计划向企业倾斜,支持企业利用市场手段引进人才,支持企业优秀研发人员到国内外深造。对在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制度。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或兼职。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

(二)加快科研平台建设

全面建设研发机构。推动规上企业全面建设研发机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减少企业一般项目的申报立项,拨付给企业的财政科技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科研平台。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创建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

到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基于全市产业聚集度相对较低、引才留才相对困难这一现实,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成都、重庆等省内外发达地区,虽然会增加企业负担,但有利于企业招贤纳才,有利于企业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Copyright © 2020 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0818-2336631
蜀ICP备170395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