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达州科技 >

《科技情报》第二十八期

作者:admin|来源: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06-05|浏览次数:

      重视科技创新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编者按: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引领创新趋势,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充分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人类获取能源、资源、空间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人类发展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文明,历经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发展到以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的传统工业文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在支撑工业化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工业文明追求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强烈呼唤科技的重大创新突破。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对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自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文明内涵不断延伸,理论框架越发完善,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强调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直接推动力来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的要求;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核心价值在于继承了儒家“天人合一”自然观念,融合了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文化内涵在于要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外部条件在于要具有统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把握能力。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用科技创新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前提,要求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更多物质财富。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带动了以清洁、智能、低碳、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科技创新要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转型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大力发展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抢占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基于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长期存在的现实,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用科技创新支撑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物质保障,要求加快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对传统化石能源供给的依赖。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和分布版图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摆脱对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依赖的发展战略,美国甚至提出2020年页岩气总量将占能源消费50%的目标,欧盟提出届时页岩气总量占能源总量30%的目标。全球利用方式也在快速发展变化,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保障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任务,德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汽车产业产值,美国再生金属总量已占有色金属消费量的50%。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仍是以传统化石能源和原生资源消费为主,石油、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4%左右,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用量的总和,能源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对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科技创新要把握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机遇,加快攻克页岩气、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化学能等非常规油气开发利用的瓶颈技术,稳步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大规模应用,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逐步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合理、安全、清洁方向发展。着力支持研究深部边部资源利用技术,加快推进新资源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用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安全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水清地净山更绿的生活环境质量。由于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国环境问题日趋突出,PM2.5、重金属、饮用水安全、荒漠化等环境问题集中出现,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中国宏观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环境质量要得到根本性改善,将持续到2030年以后。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科技创新活动要紧紧把握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基本特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目标和当前紧迫任务,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紧紧抓住自然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扎实推进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开展蓝天科技、废物资源化科技等专项科技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优先突破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的技术瓶颈。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转化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将清洁技术、低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污染源头减排与过程控制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进步对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支撑能力。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认识和技术手段,还将带动管理思维的创新,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率每提高1%,意味着1000万人口进城,不仅对扩大内需和转变发展方式发挥重要作用,也对社会管理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科技创新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扩大内需、和谐稳定的近期目标与调结构、惠民生长期任务,关心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预防、食品安全保障、重大生产事故应急的创新能力,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让百姓享受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成果。按照加快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推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管理效率,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中,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把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和谐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融入到科技创新实践中,营造鼓励探索、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环境,积淀滋养科技发展的文化沃土。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要求科技管理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立足于创新源泉来自人民群众的需求、创新动力来自全民参与、创新成果惠及广大民众,为基层单位、广大科研人员做好服务。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要求科研工作者发扬航天精神,长期坚守科学研究工作一线,爱岗敬业,甘于寂寞,厚积薄发。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要求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让协同创新的思想落地生根,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要使科研诚信和学术之风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宽容失败,反对科研行为不端行为。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使科技创新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了国际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变化浪潮的兴起,在建设过程中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把握能力。五十年前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引发世界发达国家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讨论,对子孙后代发展的思考,直接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发展大会的召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更加深远,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正在孕育,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绿色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今年6月底,第四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在巴西召开,世界各国将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两大议题展开磋商。在深刻复杂的国际形势调整和变化情况下,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我国仍存在技术、经验、投入等诸多难题。提升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先进清洁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循环利用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同时,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自主研发,推动适宜技术在发展中国家保民生、促发展中的应用,与更多发展中国家一同走上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Copyright © 2020 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0818-2336631
蜀ICP备170395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