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达州科技 >

〈科技情报〉第二十三期

作者:admin|来源: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03-02|浏览次数:

油价又涨了!不断攀升的油价几乎成了有车一族难以承受之重。节油成了他们最需要考虑的事。如何节油?“提高驾驶技术”、“尽量少开车”、“换成电动车”,消费者集思广益,同样,汽车业界也在绞尽脑汁。于是,汽车轻量化的呼声再次响起……

    去年底,国家工信部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在这份政府、金融机构开展工业投资项目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中,汽车轻量化产业赫然在列。

    汽车轻量化,一个新的产业机遇展现在众人面前。

    轻量化要“牵引”汽车业

    在上述《投资指南》中,第二章“节能减排—汽车行业”里,人们发现了汽车轻量化的主张,同时也发现并没有“电动汽车”的身影。

    数据显示,政府计划斥资1000亿元人民币,在汽车行业内统筹发展电动车,建立新能源机制,争取在2020年前实现500万辆的新能源车型销量目标。但在事实上,电动汽车的生产与销售遭遇了不小的瓶颈。业内人士就此分析认为,相对于“看上去很美”的电动汽车产业,轻量化就比较实际一些。

    “作为技能减排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是一种共性的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王智文表示,新能源的节能效果体现在能源替代,而这种技术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上来说目前都未能达到成熟的标准,所以由于电池重量等问题带来的节能方面的抵消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而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汽车整备质量每减少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当汽车重量从2500千克降低到750千克时,每升汽油行驶的公里数从约5公里上升到约25公里,相应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从约400/公里下降到约100/公里。

    就《投资指南》来看,王智文认为,“将轻量化放在第一位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投资方面,而是从政策的制定部门到政府的主管部门,都认识到了要将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放在相等的位置上去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水平,是更加重要的问题……”而轻量化作为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基础,“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更加务实的选择,而在推动上,更要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

    谁将会抢占竞争先机?

    那到底什么是汽车轻量化呢?其实,它就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实验证明,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汽车整备质量每减少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汽车重量降低1%,油耗可降低0.7%。当前,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

    轻量化并非偷工减料,也并非只是简单的车身或者汽车某个零部件的轻量化。中汽协曾发布的关于《汽车轻量化意义》的报告中指出:对汽车总体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对汽车零部件的精简、整体化和轻质化;发动机轻量化;变速器轻量化;悬架轻量化;车身轻量化和附件轻量化是当前实现整车轻量化的6方面。

    早在2008年,汽车轻量化产业创新联盟就已经建立,但是企业基本在这一领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汽车企业对汽车轻量化关注度明显不够,尤其是国产品牌。如果持续下去,汽车企业将会失去一次技术跨越的绝好机会,“……轻量化汽车绝对是未来汽车产品竞争关键点之一。”北方工业大学的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者郭硕文如是说。

    相关行业已跃跃欲试。

    相比于汽车生产商对汽车轻量化的轻视,汽车材料业界的目光更为敏锐,纷纷开始提升技术,希望能在汽车轻量化进程中占得先机。

    首先是钢铁业。2011年,国内钢铁企业濒临全面亏损。原料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都处于高位,下游企业订单明显下滑,国内钢厂的日子很不好过。为寻找新的赢利点,众多钢铁企业开始纷纷进入离钢铁行业比较接近的汽车行业。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宝钢。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建在其麾下,在技术领域,宝钢首先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在行动上,宝钢早就开始了与上汽的合作,双方在汽车轻量化技术战略合作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通过运用综合的轻量化技术,实现车身减重13%左右,为汽车的节能减排创造了条件。

    还有铝镁产业。由于铝镁合金性价比低,其关键力学性能与钢铁相比也无明显优势,因此采用高强度钢板热冲压生产技术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成为同时实现轻量化和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最好途径。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会,中国铝业、云铝等都已经在跃跃欲试了。

    有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据美国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研究分析师发现,轻量化汽车材料市场在2011年的收入近400亿美元,并估计在符合环保法规的需求推动下,到2017年该数字有望达到953.4亿美元。

 

Copyright © 2020 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0818-2336631
蜀ICP备170395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