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达州科技 >

《科技情报》第一期

作者:admin|来源: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时间:2011-02-24|浏览次数:

●抓住水利薄弱环节夯实“三农”发展基础——陈锡文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增产的必由之路 

 

抓住水利薄弱环节夯实“三农”发展基础——陈锡文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010年是“十一五”的完美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的伟大开局之年,全面总结“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科学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和路径,具体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是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用28个字概括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并将水利建设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学习贯彻会议的重要精神,解读会议的深刻内涵,127日,记者专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十一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扩大,很不容易,陈锡文介绍说,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三农”工作划上圆满句号的背景下召开,总结“十一五”对于更好地谋划“十二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是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从“十五”期末的9860亿斤,增加到去年10928亿斤,五年中增长了2300多亿斤,五年中有四年在1万亿斤以上。

第二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期末2005年农民收入是3255元,去年为5919元。2005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是13.224,去年是13.228。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扩大,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中央对农业农村实行的两大方面的政策,一是对农业的投入政策,包括各项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第二个是在农村建立各项保障制度,包括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等。

第三是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明显加强,科教文卫保等事业发展明显加快。目前,新农合已经实现全覆盖,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增加到人均120元。农村低保覆盖5074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农业人口约1.8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3500万。有了这三项政策,农村民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四是农村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确权面积22.36亿亩,发证面积18.02亿亩,6825万农户拿到林权证,近3亿农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较快发展,截至去年9月底已超过33万家。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类贷款。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教育“普九”化债任务基本完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建立,供销社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都在稳步推进。

第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动使农村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基层组织建设与其相适应并与时俱进地向前推进。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全国80%的乡镇进行了机构改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纳入财政保障,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得到落实。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展加快。村级民主管理不断加强,“四议两公开”等做法逐步推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今后十年,平均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水平,要比2010年翻一番

陈锡文说明了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水利的原因。第一,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这些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很快,相对来说,水利建设明显要慢。对农业来说,水利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影响到农业效率,影响到农民生活。去年洪涝灾害比较多,财产的损失是这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第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经过六七年的探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初步建立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框架。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针对最薄弱的环节,攻坚克难。中央决定用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我们整个水利有一个大的改观。我们去年对水利的投入,中央加地方合在一起,一年是2000亿左右。今后十年,对水利投入的年平均水平,要比2010年翻一番。

陈锡文在公开场合多次说:“水利欠账太多,会出大问题。”2010年灾情之重印证了这一担心。据统计,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公斤,超过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

陈锡文认为现在水利的薄弱性突出在“三小”上。他说,我们现在农田水利的老本,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施。第一个方面是小型农田水利问题。全国8万多座水库,绝大多数都是小微型水库,小微型水利设施一直主要依靠农民自己修建。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水利建设缺少劳动力,而且很多地方在减轻农民负担中取消了积累工和义务工,新的投入机制又没有及时形成。这个环节出现了真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迫在眉睫。同时,我们也要跟农民群众讲清楚,完全依靠政府把水引到你家地里,这也不现实。为了改善你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干点活也合情合理。而且,只要机制合理,农民也不是不愿意干。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微型水利专项资金,并通过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引导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这次会议特别强调,要通过加强中央和地方投入,通过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一起来把这“三小”问题解决好。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治理问题。近些年决堤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中小河流,这方面加大投入。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小型病险水库,刚刚我们说8万多座水库里,带病的就有3万多座。

如何切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陈锡文提出主要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增加预算,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水利建设基金规模。二是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三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突出“1234

陈锡文在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时说,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突出四方面内容。

第一,突出一个重点。就是今年也好,今后五年也好,都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今后粮食产量和其他农产品稳定增长的一个基础。

第二,探索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对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粮价问题关系全局,既要有一个合理的粮价,不能让农民吃亏,但是又不能百价齐涨,这是很大的难题。这件事情上,粮农做了贡献,要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保护好种粮积极性。现在粮食生产越来越往主产区聚集,要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健全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封山育林、禁牧休牧,这些都是让当地老百姓为国家做奉献,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能让他们吃亏。

第三,进一步完善三个体制,一是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丰富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办法。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体制,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国家通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主要农产品进行调节。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让人口流动迁徙没有太大障碍。

第四,进一步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抓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在稳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去完善农村经营体制,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专业合作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力度。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实际执行数还要多一些。地方各级财政也有投入。但总体看,依然存在渠道不多、数量不稳、口径太宽、缺乏保障等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要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四是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增产的必由之路    据统计,世界人口目前是66亿左右,而世界现有耕地面积只有13.6911亿公顷,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耕地面积为18.37亿公顷,这些耕地面积已到了增长的极限。专家预测,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突破78亿,从这些数字中能看出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现在世界各国都开始注意到,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现有耕地面积不能减少,否则世界将会陷入粮食危机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粮食,这部分粮食的来源只能是从现有甚至更少的耕地中获得更高的额外的粮食产量。

农业发展早期,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农业增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获得更多的粮食产量。但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现代社会,在充分考虑到人类及其他物种生存的前提下,耕地的面积已经到了增长的极限;资本发展的过程,除了产生阶层的分化,也一直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在农业发展到比较先进的时候,人们主要是靠改进耕作技术来提高作物的产量。人们不断积累耕作经验,并不断更新耕作工具,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犁的发明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每一次劳动工具的更新,都能大幅度地提高从农田获得的物资量。

现代农业被社会科学家称作“石油农业”,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的增产更多依赖于对化肥的使用和对消耗石油的机械的投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及大规模解放农村劳动力成为现实。化肥的大规模使用,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土地变得板结,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同时,水质也被化肥严重污染,这使得本来就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甚至有人预言,将来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将不是意识形态引发的矛盾,而是对水资源和能源的争夺,这个预言现在已初露端倪。

粮食增产应考虑作物本身的潜力。粮食是我国国家安全的瓶颈,只有我们将自己的粮食问题解决好,粮食有了保证,我们才不会受制于人。

作物的进化一直为人类意志所干涉。在长期的耕作活动中,人们有意识地选取作物的一些优良性状,并试图让这些性状能够在子代的作物中保存下来,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作物改良了,显然,这种传统的改良方法带有太多的投机性,更会因为没有科学的继代方法而隐藏这些性状。

可见,我们无论是增加耕地面积、改良耕作技术或者是提高农业投入,对于粮食增产的促进都已经十分有限,因而,我们不得不从增加作物本身潜力的方面来考虑粮食增产。

近年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人们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对于生命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从“神创论”到“物种进化学说”,从细胞的发现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从克隆羊到人造基因组的完成,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从分子水平探求着生命的真谛。

科学技术一直是作为一种进步的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既然传统的农业增产方式潜力有限,我们只能从作物本身的潜力来解决迫切的粮食问题。就作物本身而言,就是要探究作物的基因组及其基因功能,或者找到其他优良性状的基因,整合到作物中来,使得作物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因为基因才是决定作物性状和产量的最本质的因素。

“纠结”的转基因普及科学知识已迫在眉睫。自转基因技术出现的那一天起,围绕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本身并非坏事,适当的争论可以修正错误,接近真理。但是,如果沉溺于“争论”而裹足不前,或者用争论去压制事物的发展,则“争论”绝对算不上好事,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反对转基因的人士作出一个科学的交代。

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严格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的审批制度和程序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所有的转基因作物一棒子打死。

2010727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六版中有一位名为“田松”的作者发表一篇题为《超越科学看转基因问题》的文章,作者主张,“为了避免转基因一类新技术的危害,我们应该超越科学,用哲学的、历史的眼光审视新技术的应用,由科学家来提供证明其无害的‘科学依据’,而不是由质疑者提供证明其有害的‘科学依据’”。

作者从一个法学的角度,即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出发,要求科学工作者给出“转基因食品无害的证据”,从辩论的角度来讲,他的要求完全合理,这也暴露了我们在科学知识普及上的缺陷:科学研究者和这个领域之外的人们的沟通实在太少了,如果在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初期就做好知识普及的话,相信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不明就里,对所有转基因的东西都抱有恐惧心理了。

作者还从“大科学”的概念出发,认为政府、企业和科学研究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链”。那什么是“大科学”呢?普赖斯认为,大科学的特点是: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的科学研究由于投资较大、规模大,需要科学家之间、科研机构之间,以及政府间的合作,所以,合作者之间存在着投资问题,若是将这投资关系视作利益的争夺,是与民夺利,那是过于偏激的。

在基因工程方面,我们在对农业生产的转化即转基因方面并不是走在国际前端,西方国家在1990年还没有正式种植转基因作物,到了1999年种植面积已达4000万公顷。全世界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额在1995年仅为7500万美元,而1998年已飙升至15亿美元。 美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是最大的,市面上一些产品早已经包含了转基因成分,比如饮料、啤酒等,但并没有遭遇多少质疑。

有些反对转基因的人质疑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人员是被美国洗脑,这种说法是不理智和不负责任的。实际上,科研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民族感情,都在自己的领域兢兢业业,毕其一生精力潜心于科研工作,努力推动着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科学事业前进。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的科学家就有很多的独创性成果,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分离了植酸酶基因,并成功将其转化到玉米当中,以期改善饲料中磷利用率低和环境中磷污染问题。这个植酸酶基因,就完全是我国科学家独立发现、分离,并完成后继一系列工作的,他们对这个基因的性质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对其安全性有十足的把握,并且已经完成一系列的安全评估和试验,我们国家对这个基因就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所以说,一些反对转基因的人认为“转基因是西方国家毒害中国人的阴谋”之说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人同样也是充满智慧的民族,历史上,我们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究任务,事实证明,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也是有能力去承担高新的科研任务,那么,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反而不相信中国的科学家了呢?为何不相信中国的科学家也有能力承担起生命科学的研究重任,为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呢?

我们从反对转基因技术人士的观点中不难发现,他们提出的论点和他们的依据,未能摆脱“文学院”的束缚。他们反对转基因,大部分都是一棍子全打下,所有的转基因都未能幸免,然而,唯物主义的学者们是需要全面、发展着看问题,如果反对转基因的人士未能从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出发,那么所有的这些争论只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甚至会由于科研工作者的不善辞辩,眼睁睁让一些过右的言论激发人们过分的抵制情绪而无能为力,甚至使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民族再次在科学上落后于人。

今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正面临着公众接受的挑战,而要让公众接受,树立转基因技术的正面形象,首先要做的是与民众的沟通以及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众多从事生物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了这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并愿意解答人们对于转基因知识的疑问,也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Copyright © 2020 达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0818-2336631
蜀ICP备17039543号-1